《孩子们都很好》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孩子们都很好》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们都很好》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们都很好》观后感1同性家庭,两个妈妈,两个娃娃,没有爸爸。故事我觉得还是挺好的,这被提名了最佳影片还是最佳网友原创投递剧本来着。
对此我只想谈一下马克鲁弗洛的角色:虽然可能有不少人会觉得,嘿,朱利安摩尔性趣来了,马克鲁弗洛有什么办法,他也只是食色性也,毕竟一个40多50的大叔还能和自家餐馆20多岁的小妹妹战个痛快淋漓还让女方食髓知味,能看出他可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水平耶。说到底出轨的还是朱利安摩尔不是马克嘛。那就更勿论两个孩子鄙视他的片段了,看着马克在玻璃窗外被自己的"儿子"鄙视地瞧着还端饭盘走了免得看到,这还是挺伤心的。
但问题是,事情永远不会是那么,顺利的,这片我觉得最好的部分是在于,没有让马克回头就当了个便宜老爸,虽然他是享受了几天天伦之乐,但是他至始至终是被隔绝在这个蕾丝边家庭以外的,不管你是不是这么觉得。
儿子和女儿的角色对这个"爸爸"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很容易地可以解读为女儿喜欢爸爸,儿子喜欢妈妈的情况,但是除了这点喜欢之外,马克的角色在这个家庭里根本一点基础和发展空间都没有。
以至于后来马克对这个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大,分别体现在跟朱利安摩尔上床,带女儿骑上了她本来永远不可能被允许骑的摩托车,影响了(我觉得是)儿子让他对损友说不,我会觉得,这是雄性本能的不断发挥致使他这个根本意义上的外来者开始掌握和控制这个家庭了。最能证明此想法的例子就是当他带女儿骑车回来,禁止女儿骑摩托车的安妮特都火了,而马克却还是嬉皮笑脸。她当然应该火,这不是控制欲过剩,这是一家之主在自家妇孺弱小身处潜在危机当中所展示出来的本能,也是一种雄性本能吧。至此两"雄"相遇,马克被扫地出门(或者说他从来没进过这同性家庭的门)是必然的结局了。
如果朱利安就此被掰直,马克当家做主,安妮特气愤而走,儿子女儿真正体验父亲味道。慢着,听着就不对劲。也不可能。凭马克这样的浪子本性,他也不会是一个好爸爸,起码在担任爸爸的角色中,不会当得比循规蹈矩当医生的安妮特更好。所以我觉得,马克最后的结局,其实也只是和他人生中发生过的无数次的故事一样——是因为他自己的浪子本性所致。
而从而反衬出,同性恋家庭也能像一般家庭那样能建立在稳固坚实的基础上,能抵御第三者的破坏,我想也正正是这部同性恋片所引领出来的正能量。告诉别人,虽然我们这样的家庭是少数,但是家庭中的同性恋对维护这个家庭的决心和力量,都是与其他人类一致无异的。
《孩子们都很好》观后感2山姆大叔,是一种“头上五个字,那都不叫事儿”的物种。同性恋家庭,分享同一个捐赠者的'精子,孩子们找出“血缘上的父亲”毫无复杂感情地交流,以及同性恋跟捐精者的婚外恋。任何一条,在中国估计都要沉猪笼了。
在这个电影里,同性恋只是一种爱情,跟“初恋”“跨国恋”“忘年恋”一样,是爱情存在的一种形式。正因如此,这种家庭也享受到了所有家庭应有的天伦(他们可以享受抚养孩子的乐趣),也面临所有家庭面临的困惑:教育分歧、一方过于强势造成的没有认同感、第三者诱惑甚至性不满等等。这个片子不在把同性恋作为猎奇或者窥视的对象,这种平视的宁和,就值得我们较好。“不管我是不是同性恋,我誓死捍卫你作为同性恋的权利”,这就是人类与动物的进步——真正地心态平等与彼此尊重。
尼克为什么会跟捐赠人保罗上床,不可否认有崇拜的本能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不被认同”。整个家庭都需要朱尔斯的经济支持,在这个女同家庭我们有趣地看到了“男权色彩”,看来男女的差别大不过人类的差别——在任何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里,争夺主动权永远都是存在的,不分男女。朱尔斯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做出了改进,主动带领家人去保罗家做客,甚至观察和了解保罗的爱好,通过一张她们都听过的唱片像保罗精神上示好,可以说,朱尔斯在这个家庭里的确负起了男性的责任——更加担当、更加包容、更自觉进步。尼克的问题其实还真对应女性在婚姻中的部分——能力退化,渐渐不适应社会,从而产生自卑,以及情绪化无耐心地对一成不变感到厌倦。最后,尼克向全家人道歉的话,经典地浓缩了美国伦理剧的精髓——“婚姻就是年复一年爬过狗屎,在此中你们衰老,消耗,死撑,慢慢你看不到别人,只看到自己阴暗的投影。因此你头脑发热做错事情。我就是这样。但我爱朱尔斯,我爱这个家,这是事实这是真理。孩子们我爱你们,原谅我。”
电影中笑料不断,人物性格丰满,美国式的温馨和郊外生活的品味贯穿其中。电影一直强调无差异性——“同性恋婚姻跟异性恋一样,都有沟通的巴别塔;同性恋的捐精孩子也跟普通家庭一样,无法忍受第三者的破坏哪怕第三者是血缘上的父亲;同性恋婚姻中跟所有长久婚姻一样,需要据对亲密的互相认同,认同不平衡就会让诱惑有机可乘,婚姻都是竞争。”
看到保罗因为朱尔斯的那句——“这是我的家不是你的,想要家庭的温暖自己去付出、去寻找!”而心灰意冷沮丧万分,我能体会到这个50岁还在约会辣妹的老男人对家庭的渴望。对,这是另外一个无差异性:再不守规则的人,最后都渴望归宿。
即便只来自一个由拉拉组成的家庭。
《孩子们都很好》观后感3在刚才那篇文章中说了,一天两部贝宁是很需要勇气的,呵呵。不过好在这部电影太轻松可爱了。看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且看完之后还想再看一遍。
很少能看到这样的一部电影,浓浓的生活气息,那股后院的土壤味道仿佛透过屏幕传过来,就是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一切仿佛都是亲切真实的,这里的人物没有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她们的头发也不会在大风下还一根根完美定型。但就是如此这般的不完美让人觉得她们好可爱,你从她们身上能看到自己。
故事说的是一对拉拉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儿女逐渐长大想知道生父是谁,找到生父并引发一连串事件的故事。虽然讲的是拉拉夫妇但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和婚姻话题的讨论确是共同和永恒的。
其实影迷会关注这样一部电影,多半是期待其中的对手戏,我也一样。看完这部戏我是真的明白什么叫做高手过招雁过无痕。贝宁演了一个T,是个一家之主,强势,有最终话语权,摩尔演了一个P,温婉。别的不多说,对于怎么好大家都说烂了,我只是唯独没觉得是摩尔输给贝宁了,首先摩尔是做到角色所需要的全部了,温婉的,含蓄的,比起外放的强势的,影响力低那是一定的,而全片高潮我认为其实是摩尔给出的,就是那段最后的独白:marriage is hard那段,太有感染力了,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而且摩尔演除了角色紧张的感觉,感觉是在心里打了草稿,却又还是紧张的可爱感觉。声情并茂发人深省。再说这个角色本来就是两条线中比较弱的那一条,能演出势均力敌的感觉说明实际上是演得好。
如果奥斯卡只提名贝宁而非摩尔,那显然是不公平的,那只是处于角色考虑!
-
- 红颜、知己(知己什么意思)
-
2024-06-26 13:06:08
-
- 空间友情永远珍惜(空间友情的留言)
-
2024-06-26 13:06:08
-
- 心,彼此温暖(彼此温暖互不辜负什么意思)
-
2024-06-26 13:06:08
-
- 和你一起走过孤独(我走过的孤独你拿什么体会)
-
2024-06-26 13:06:08
-
- 默默相守,就是幸福(我会感谢你们默默相守)
-
2024-06-26 13:06:08
-
- 拈一份温暖入怀,愿你安好(愿安好什么意思)
-
2024-06-26 13:06:08
-
- 久违的相聚(久违的回家感觉的句子)
-
2024-06-26 13:06:08
-
- 你给我的感动那么多.我却总是沉默(是因为你感动)
-
2024-06-26 13:06:08